Member-only story
有一天,有學生說,他不覺得自己是自己人生的player。現在,他像non player character,有點像《龍珠》中,三下手勢就打敗的那些綠色的培殖人。
什麼意思?
培殖人是比達初到地球找格古洛的時候一票小腳色。比達為了對付阿樂、笛子魔童、餃子等地球的嘍囉,就在地下種一些人出來,對付他們。他們沒有對白,也沒有什麼功能,只是用來襯托比達和悟空的厲害。而最後,只是因為培殖人自爆,才出現阿樂倒地那一個經典畫面。
Non player character,有說是90後00後描述遊戲時候的術語,是指角色扮演遊戲中非玩家控制的角色。
套用到現在年輕人的生活中,簡言之,他們覺得現在「對自己存在基本猶如局外人,既不願亦不能負責任,又充滿外在無力感。覺得人生,好像只可以『為他人服務』,欠缺自己對生命的自主權的感知,從而失去所有對『生命作出任何暴力抗爭』的可能性。」
這個狀況,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如果回一回帶,2008、09年左右,出現過香港首個viral 短片案例,那一條短片,叫「巴士阿叔」,大概是一個阿叔,對一個乾瘦的四眼小子發脾氣。一句「你有壓力我有壓力」成為了大家的金句,然後在很多地方都轉發,廣傳。在面書仍不是特別興起的時代,YouTube有大量你有壓力我有壓力的短片變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9vopMypxc
那時候沒有什麼「花生一齊食我地最積極」的低質面書專頁出現,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食花生」的遊戲。就像大陸一個女人說自己圍觀爭執,都是來「打醬油」的。總之什麼你有壓力我有壓力,沒有被解決。反之,出現放針狂徒,去告訴你,如何解決壓力。
而在日復日打醬油食花生的日子之中,我們有什麼變改呢?我們學會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