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有朋友在討論這個課題:是不是那個人平日說很多膠話,那個人就不用看呢?
💧:算啦你,我地尋日先去xxx飲左4杯highball。
👨💻:🤦♂️🤦♂️🤦♂️。
這個問題,不好回應。今天早餐不小心吃了這個。好吧,就說一說。
這個問題:有三個層次。首先,為什麼那些膠話會變成大家「聽得見」的聲音。在以前,可能是政治操作(媒體由少數人把持,誰有權發聲,誰就有話語權),想某種聲音出現,可以有很多種做法:比方說,回歸之時,有一個很清楚的訊息:「九七回歸後,香港會冇事既」。所以,我們會聽到《我愛玫瑰園》這種硬橋硬馬的維穩歌。你想深一層,如果香港的機場仍在九龍城,和你 suck 會需要鄧寇克大逃亡嗎?用香港普遍以為自己在關心政治的YouTuber 最愛愛的「陰謀論」來解說,就是「英國鬆章畀中國」,所以中國仍容許英資在香港發大財。
第二,如果那些聲音聽得見,在市場上一定的支持者。前網路時代,你在媒體有「地盤」,就自然會有fans。現在網路時代,似乎誰都可以做YouTuber,可以開page 做事,你肯做就可以了。那即代表,那些聲音,有市場力量。
第三個層次就比較複雜:有些「膠話」被大家「聽得見」,原猶,就是因為那些說話夠「膠」。從面書的演算法中,最可以牽動大家情緒的「食物、口語、負面、健吾」(鄧小樺,2015),就會被看見。我在當中的解讀,我認為是「短句、等身大、在情緒中說理」。這些聲音,就會被看見。那些被視為是妖音膠話,私怨撚分化撚的說話,如果沒有道理,根本就不會有人浪費時間去關顧。你會用時間關心,即代表,你內心深處,就算你不想或不敢認同,你都知道這些聲音,如張愛玲所言:要麼寫了別人想聽的,要麼說人想說而不敢說的(中國的網民最愛用的讚詞:真的是說到心坎裏)。
好了,前戲跑到這兒,我想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