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大學生這一種風土病

健吾
3 min readSep 1, 2018

--

每年開學,我們都聽到大學生出事的新聞,不是迎新營有淫賤遊戲,就是什麼贊助爭端,如果我是天天寫港聞的 #行家,我都會覺得香港很有事。

有什麼事?

這些都不是什麼新事,為什麼這些「新聞」。年年出現?如果他們屬於一代人的個別事件,這些事情不會像風土病一樣去而又來。如果這些事年年出現,那就代表這個社會對「品格」這回事,有著結構性的問題。

問題的源頭是什麼,過去十年做時評,都說過很多次了。所謂淫賤迎新營,是我們的性教育出了問題。如果這個香港的人,不會對「事業線」有那麼多想像,對那些半紅不黑樣子普通的老嫩模沒有很大的反應,對蝦頭說朱晨麗個篩好污糟沒感,所謂性笑話,本來就只會像其他文明國家一樣,留在調情或是酒吧就好。

問題是,我們這個社會文化,對性教育只限於「物理性上如何做愛」,沒深化情感教育,意識教育,這種淫賤遊戲(其實也不算淫賤吧?只是屬於品味低劣而已),就自然會不斷出現:

人什麼時候可以做愛?

做愛代表什麼?

人有性快感是錯的嗎?

做愛了,代表我蝕底了嗎?

身體是什麼一點事?

洞房那麼你不處你老公會介意一輩子嗎?

這些問題,沒有人去想,沒有人想教,教了家長又投訴,校長又收投訴信老師又冇得撈,自然又不說。性變成禁忌,而挑戰禁忌也是這個世界的年輕人常做的事。我比較感嘆,香港的年輕人只會挑戰這種級數的禁忌,只會塞一個汽球扮巨乳,而不是更巨的巨人,也真的比較失望。

至於贊助一事嗎?呵欠。你記得明哥是如何被大家認知的嗎?不是黃耀明,而是深水埗派飯大善人,西九選舉兵家必爭之地明哥,是如何被認知的?

是這一單新聞:

那時候,明哥批評大學生「冇良心」。到現在2018年,五年了,香港社會學會什麼?為什麼大學生拿著一封信,一個計劃書來找贊助,我就要給你?只要你不給,本來無一事,何處惹塵埃?

店家給,自有他的盤算,他們是真的覺得「大學生很值得支持」(well,這幾年大學生還有光環嗎?算吧),還是覺得「社群中有大學生,他們都是潛在客人所以做點宣傳吧?」是為己還是為人,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有時候為己為人,可是在同一件事上體現。

要解決這個問題,非常簡單,以後所有店家,不論大小,都不贊助,自可省卻煩惱。

為什麼每一年,我們都要評論大學生?

無他的,很多人認為大學生是天之驕子,所有事情都要符合社會(其實算了吧,社會對大學生是沒有期望的,只是個人對其他人嘗試有期望吧?而一個人對第二個人有期望這件事,本來也是愚蠢的事吧?)大眾的期望,所以鬧他們可以上道德高地,自然而然大家都可以罵一罵。真的想社會好,我相信就需要對症下藥:如果你要教性教育,你如何教?如果你要大學生有做人處世的禮儀,是不是要由中學小學教?中學小學不教,大學生上大學,只是上講師十三節課堂,就自然會人情練達?不是吧?

--

--

健吾
健吾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