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一個人反metoo,,又可不可以對「女權團體對泛民成員搞南亞女童而默不作聲」而感覺奇怪呢?
簡言之,對這場 metoo 運動有保留,和不同意不接受孌童行為,有什麼關係?
我想直截了當的再說一次,一句各大網紅,都有quote過的說話:「左真的不是問題,膠才是。」
我對metoo一直有保留,由特首出來說項的一刻,我已在電台節目提出保留。不是說林鄭利用metoo 一事籌措自己的政治本錢那麼簡單,而是看到政工作者,一眾自恃為女性發聲的壓力團體,政客,學者,面對時局有所轉換,有著集體的失語症。然後,只是到處打擊跟他們不同立場的人,就覺得香港人很可憐。
在性/別理論的研究界別,有點有趣,就是大部份研究者都是女性。我的學生唸性別研究課程,發現「異性戀男性」,原來是小眾。
異男的權益,由於社會大框架下都是受保障多,但換轉了是女性越權濫權,又如何呢?
近年關於性/別的理論惹來最大的反撲,很可笑,也很可惜,就是 #metoo 這場運動。
先冷靜一點,我不是說受害人不可憐不勇敢諸如此類,而是,如果性別權利是以「平等」作為討論核心的話,當那個世界是由女性主導的,在權力架構下有男性受到性別不平等待遇時,女性會不會為此發聲,聲討女性呢?
舉一個例子:
有一個男學生,在讀博士的時候,唸的就是性別研究,但他的指導老師就是世界性別研究界的翹楚,這老師借她的身份,請男學生共遊巴黎,親吻他,把男學生的手放到她的胸脯,性騷擾這位男學生。男學生為著仕途,啞忍多年,畢業後找到工作,才爆此料出來。這件事搞得女權界異常的尷尬。
但問題來了。為何這位男學生的 #metoo attention,沒有其他的 #metoo 女受害人那麼大?
我明白,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之中,女性在體制被不公平對待的例子,會多一點。
但如果性/別理論的核心,是追求 gender equality,為何在metoo 方面,只是不斷重申女性在過程中受苦,而當有男受害人出現的時候,大家就好像只可以當笑話笑笑算了吧?
有一部份的性/別研究學者,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把自己困在classical gender theory中,而不肯承認,男女性權力有機會在某些體制中被顛倒。而面對男性變成受害者,又該如何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