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朋友這種關係

健吾
4 min readAug 22, 2018

--

如果你問在留學之時,學了什麼壞習慣,大抵,我學了日本人那種,「怕麻煩到別人」的性格。

我就算再找他拍幾多張相,這個笑容,也許都不會再出現。時間很磨蝕人,這一點我想大家都知道的。
以後,我希望我可以只跟他聊茶,聊生活,而不是一些很多香港人都不關心的所謂「香港的未來」。

我很少開口叫人幫忙的。可以做的事,都自己做。就算是同事,我都會覺得要人幫我做事,是一件「不好」的事。所以,我入了電台,我也學一點剪接,需要我不會mixing,但在自己有空的時候,都會把聲音剪一次才交給German的。但最近,都放棄了。因為我知道如何剪,都不會夠他來。

於是,在做《903國民教科書》的時候,我還是很希望選擇一些朋友來幫忙:

~~~~~~~~~~~~~~~~~~~~~~

文/周永康(修行人/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地理系博士生)

要為健吾新書作推薦序,殊不簡單。

因為對不同人來說,健吾可愛可恨,人言言殊。讀或不讀,可能都在乎一念之間。有人素愛健吾的精辟獨到,一針見血,間以懷著黑色幽默,披露事相極其自相矛盾的一面;有人痛恨健吾月旦時事的風格、表達及思維,視此君為冷血殘酷之徒,以嘲諷批評為樂為榮。

要道盡健吾,準確拿捏,於我幾乎殊不可能。因為健吾此君,確是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可愛又可恨。其時而精辟入裡的見解(又或對一些朋友來說是引火自焚的愚見),相信也其來有自,與健吾君細膩而豐富的感受能力相應。孰好孰壞、孰是孰非,或許看倌在閱畢此結集後能自行判斷。

但健吾的觀點,我總是能從中獲益一二,去觀察自己的盲點,去思考自己的習慣,去細量自己的周遭:我有否在重覆參與一些事情而不自覺其徒勞無功?我有否陷入了回音牆而不曾自覺,還是我有在創造不同的可能,能水滴石穿,能磨鐵成針?或有在嘗試去諦聽各方感受,繼而構築一幅更完整包納的圖像?

直到近年,我才有緣真正接觸健吾君。但早於中學時期,我倆其實已在報章評論版結緣。他是作者,我是讀者。年少時讀到健吾議論成人與青少年的世界及相處,我總是對健吾在文章中為讀者引申出來的反問思考而泛起心中漣漪不少。有多少人曾誤會少年滋味、錯讀少年心境?又有多少人以僵硬規矩維持執見,以致生靈塗炭?多年後的今天,一字一句早已模糊,但其時感受我仍然印象深刻。

站在不同的位置,我們可能都因而擁有不同的見解及隨之而來的盲點。在一個無力感困身的年代,我們都需要創造力。而這種創意,或許是從挑戰自己走出舊有習慣,卻不失理念原則的步伐及方向開始。

去年身處壁屋監獄的時候,一名獄友曾告知我健吾在電台中問候及關心一眾政治犯。無獨有偶,這名年紀相約的獄友是健吾主持的電台節目《國民903》…

--

--

健吾
健吾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