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終於都跟那個「不是楊千嬅粉絲」的新朋友去看了《楊千嬅的三二一Go演唱會》。
他是一個總是把容祖兒和楊千嬅比較的人。
三面台是她的堅持,流程都是她決定的歌。畫面美,華麗雕琢。但楊小姐一定滿足不了所有人的了。粉絲們會問,為什麼沒有《一千零一個》?沒有《一個人的童話》?沒有《直覺》?沒有《來生舞》?想聽的歌,總永遠都不會全中。
「《狼來了》、《少女的祈禱》都沒有唱,這樣就完了?」我的朋友都問。
但楊小姐這些年努力都不是白費的。她還是有一票,她做什麼都覺得很好很ok的觀眾。
倒數是什麼?
主題是,倒數。究竟倒數是開始,還是終結?
到今天,我都不明白的。人類總是把一些日子,刻劃成很重要:你聖誕一個人嗎?佛誕孔誕一個人過,就不可憐嗎?就是聖誕一個人過,就很可憐嗎?面書看到一些同性戀的小孩,總是在說自己單身六個月了,今年是「一個人的聖誕節」。然後開始在 YouTube攫來《Lonely Christmas》來應節,覺得自己揪心很可憐。要不,就是跟一大班朋友過,合照,放上網,去告訴別人,這一天,我過得很好。
彷彿在這一天,如果你是一個人過,就是活得不理想的狀態。
只是,倒數過後呢?那一天,還是會來的。若果單身是一種恆久的狀態,倒數完,還是需要一個人的。
喜歡楊千嬅的人,總是合理的認為總是在回顧人生,在叫人回顧「人生」的她很有意義。「人生」這個詞,在今晚我聽了很多次。多得有點……奇怪。為什麼,為什麼看演唱會變成了聊人生?
楊千嬅存在這些年,她的歌,是某種鄉愁。不約而同的跟很多在追尋夢想,把留學當成「夢想」的朋友聊起我和楊千嬅在 #903國民教育 的訪問,他們都說,他們情況和我一樣,不是楊小姐的粉絲,但都會因為楊小姐的歌而被觸動。在加拿大留學的朋友說,聽到「原來我非不快樂,只我一人未發覺」的時候會哭。在日本唸書的朋友就說,那時候聽《自由行》,「傷心就旅行,盼會遇上安份」兩句,總是聽成「傷心就旅行,怕會遇上安份」,甚至把「發覺沒有此人」聽作「法國沒有此人」。一切一切,迷失卻那麼浪漫。總是會不自覺的,流下一點眼淚。
楊千嬅現在不只是歌手,她的歌,她說的話,成了一些人心中的一些畫面,一些記憶,一些存在。她的情緒,她的表演,都成為了很多人「分享」的經驗。那一年,那首歌在播的時候,你在那兒,你跟誰在聽?你有沒有跟一些你在乎的人分享過這一首歌,你有沒有在icq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