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之事

健吾
3 min readFeb 12, 2019

--

我好想知道,有幾多人真的覺得華航罷工,會影響他們。

當然,一定會有的。

這種事情,有幾多個不同的操作方法呢?影響是大是小呢?錯是華航還是機師呢?

首先,資方當然可以把責任放到機師頭上,說他們貪得無厭。跟香港的罷工不一樣。香港的罷工,是很有趣的。他們會想一個罷工的方式,是不影響「服務質素」的。如果你罷工,是不影響服務質素的,那資方有沒有損失?沒有損失,當然是不會有任何讓步的需要。

資方可以再做的,就是做「媒體戰」。基於打廣告的是資方,所以,只要新聞可以有多少調較,就自然會做出「華航機師罷工令乘客受害」的新聞出現:

像這一個做法:

事實上,這種事情,也不是什麼大新聞。在新聞編輯房,總會有一些人會教前線的記者如何做。在佔中的街訪中,你總不成會找到每一個都支持/反對佔中的。但你要將佔中新聞那兩分鐘如何分配?要出兩個不同的意見,還是三個「反佔中」的意見?那好明顯,就是那個地方的傳媒人受著幾多的壓力(官方的壓力,廣告商的壓力),以及是前線人員有幾多良心(真的是反映事實嗎?事實是什麼?新聞這樣子做,我三年後受不了記者的低薪要轉行做公關,有誰會請我?這些問題,都絕對會影響新聞出來的效果)。

我的朋友,設計浪人的主腦浪人哥就說:

新媒體時代,當傳統電視媒體自大地只想剪輯出新聞想帶的風向進而獲取點擊率,他們要面對的就是整體電視新聞的沉淪,以及新媒體的反撲。

當然也有可能是主管要求,但顯然記者們也不在乎就是了,有錢拿、交完檔案了事。反正爛媒體這麼多,少了一個東森,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去。

如果記者無法高道德要求自我,那也不用說自己是記者,就說自己是個網路短片編劇可能還比較符合事實一些。

我沒有浪人哥那麼「樂觀」。在香港,大氣電波的影響力仍是很大。大媒體出一條新聞,一鎚定音,事實是怎麼樣,就不重要。因為,媒體有製造以及改寫認知的能力。當現代人,把認知當成是「事實」;同時,在「真相沒有點擊率,真相就不重要」的時代,那地方的人根本不需要知道事實,他們只想知道「故事」的發展方向若何的時候,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所謂「假新聞」或是「剪裁過」的新聞,變得越來越普通。

在學校,我會跟學生說,人類的認知,是經過「編輯工學」去建構的。他們本來不明白。但只要慢慢多看幾條網路的新聞,他們就開始懂了。

所謂事實,究竟是什麼?新聞中,有幾多是意見,有幾多是事實?

有些事情,再說也會令我覺得像一個老頭了。不如都是說「世界性大灣區」,world’s sex bay area 好了。至少好笑。

--

--

健吾
健吾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