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這幾個月的狀況,大概都令大家很累。
回歸過後,我們倒經歷過幾堂大政治課。
2003年,沙士、負資產,廿三條。所有矛頭都直接指向特區政府的管治團隊。那時候,特區政府行的叫「問責制」。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因為太太「偷步買車」而要下台。廿三條強行立法,行政會議成員田北俊辭職,令政府不得不收回草案。結果引發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下台。
大家都不要忘記。
那時候已有名嘴「棄甲曳兵」事件。身心俱疲需要休息等等。
這一堂課,香港人學到的是什麼?
是「和理非」是有用的。大家只要出來遊行,董建華是會下台的。
後來呢?
廿三條立法無期。普選當然也沒有眉目。
中央的想像是,先有廿三條,才可以有普選。但香港人的想像,以及反對派議員的想像是,他們從2003年到現在,都跟選民說「反對派議員進入議會就不會有廿三條」,「廿三條是可怕的東西」,所以你要投他們一票。結果他們有票不投,跟中聯辦密室會談,檯面交手檯底交易的事件,日復日的發生,他們都繼續有議席。
直至2014年,我們有雨傘運動。
之後在記念六四事件時開始有分歧,《香港民族論》事件發大了,很多人對大學生不客氣。學聯分裂之時,我還記得有幾多人對幾多年輕人口誅不伐,說大學生有鬼,本土派有鬼。
2014年的雨傘運動,大家學到什麼?就是反對派議員首次發現他們不能也不可以主導運動。一場波瀾壯闊的運動,不由議會內尊貴的議員去主導。他們只可以是輔助角色,於是就天天說「民意逆轉」什麼的。仿佛在場的學聯學民思潮的大學生中學生明天就要選舉一樣。民意逆轉是什麼?到今天都沒有人說得準。
而對群眾而言,大家更學會,群眾運動是沒有用的。或至少是,群眾運動如果跟政治人物拉上很大的關係,結尾會如何的醜陋。如這一段新聞,大家讀完,又有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