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大攬郊野公園

健吾
3 min readJul 16, 2018

--

你最近看到「綠色」,是什麼時候?

圖為傳說中的「大欖郊野公園」。聽說以前903的同事,為了在大氣電波說「大欖郊野公園」,會跟聽眾去那兒搞活動,放風……箏。

我們常看到的綠色,只是咖啡店的那個招牌,那個人魚女神的模樣,以及連帶著在她的咖啡店的綠色雨傘。

我的朋友想買房子的時候,都說,要有風景,就要貴一點。一切都是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只是,直至現在,我都有一點堅持。我選住處,我需要看到一點點綠色。只是一點點也可以了。以前的居屋、公屋,就算再擠,再舊,他們都會提供一點點的遊樂設施,一點點的綠色環境,一點點的公共空間。老人家在公園坐坐,打發時間,就算窮,也窮得安樂。

現在呢?土地大辯論論不出什麼來。來來去去,都是把住屋問題變成土地問題。覺得土地多了,住屋供應增加,價格就會下降。只是,問心,有誰想樓價下降?只有未上車的年輕人,所謂八、九十後,他們都二十八至三十八歲。如果他們有成家的意慾,那住屋需求,就是「剛性需求」了。難聽點一句,就是起多多都不夠用。更好笑的是,他們覺得發展郊野公園以及郊野公園邊垂位置,就可以解決問題。搞郊野公園,由土地平整到起到樓,至少要十八至二十五年的時間,到時我都步向老年,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只能感嘆,究竟香港人要的是什麼。

住得到,不等如住得好。香港是一個有趣的城市。不少日本遊客或是駐港的日本人都跟我說,香港是一個場域轉移的好地方。早上你可以去行山,中午可以到山路中的小茶居吃點心喝茶,晚上還可以先回家洗一個澡之後去蘭桂坊喝喝酒。香港的綠野,是日本遊客愛看的景點,正如香港人到台北現在愛走象山的小山路,拍照打卡一樣。香港除了中環銅鑼灣這些鬧市中的鬧市,天然綠亦是珍貴的寶藏。果然,英國人在香港搞殖民地之時,留了郊野公園這個珍貴的資產給我們。為了把人塞進去住,搞郊野公園已是不智。更不要說,香港的樓,不是為了給人住而設?

現在討論的所謂「發展大方向」,「土地大辯論」,倒是一面倒的在說香港需要1200公頃土地。有這些土地之後,是起什麼房屋?公共房屋或是私人樓宇?全公營房屋又會不會誘發之前天水圍的「悲情城市」一樣的慘劇?全私樓,那麼又是不是另一個地產商的圈錢樂園?更甚者,由行政長官到財政司司長,其實他們自己都心知,香港的住屋問題,不是因為物業供應不夠那麼簡單,而是物業變成了「置富」的工具。「買磚頭唔會死人」成為香港人甚至大部份中國人的信條。大家都是想像,樓換樓,資產增值,再買一層,之後收租,就可以「自製退休保障」。住房不是人權,而是在香港這個殘酷森林定律中的置富工具,你沒有屋住?你住劏房?誰說你沒有用?你多賺點錢,就可以改善生活了。

說到底,只有發展中國家,才會把郊野公園這種極具生態價值的寶藏當成是只有工具價值的「人倉」。住得到和住得好,是有分別。而在香港要住得好,不只是面積大小問題,而是你住的地方,有設計的嗎?生態平衡嗎?小孩有玩樂的地方嗎?舉目外望,所謂豪宅,不是看到張家的大廳就是李家的睡房。張三李四在家打手槍你都看得見,卻要賣過一千萬。發展,就是這麼一點事?香港人就是值得住這些地方?

#保衛郊野公園
#郊野公園

--

--

健吾
健吾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