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如果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健吾
5 min readJul 1, 2018

--

昨天跟我的監製聊天,他照舊在追稿子,tbc… 已走到第十一集,漢華跟寧生的故事一直在我腦內。但我越寫越怕,生怕自己會累死了兩個有血有肉的人。我早就知道,寫故事的人要絕情,一旦你對自己設立的角色有了感情,故事就不會好看。

結果,監製先生林若寧對我說:「由零開始的事情是很難的。當你一直做的東西,都是依附著別人,你沒有別人,你什麼都不是。」

由零開始是很難的。

這些片段,這些瞬間,一直是我支撐自己一直工作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你身邊要圍著一些「很有能力」的人,你才會覺得香港有意義。當你身邊都是一些等時間過,或是直接一點說,在渡過「消化人生」的人,你根本不會覺得他們在活。一個人在活,一定要有視野,有膽識,也要有勇氣,才有意義。

對的。我的工作很大部份時間,都是轉述,或是評論。對我而言,評論的個體不存在,我也不存在。為什麼香港會有名嘴文化,土壤如是。張愛玲教人,你要寫作,要麼寫出人家想聽的,要麼寫出人家不敢說的。你做足兩件事,你一定會有人看。張氏看透華文讀者,我也只好聽老師教誨。評論人往往成為大家心中的「包青天」,什麼「十點前特首」也是這種狀態。評論如果要有效,前設是你在一個兼聽的,在乎民間聲音的,認為輿論是要聽而不是要控制的社會。但很可惜,2018年的香港,大家心中都明澄,現在輿論是控制的,大機構也好個人媒體也好,輿論也有控制的方法。你要暢所欲言,要麼你家底很厚,要麼你面皮很厚,兩者供備就更佳。所以你不難發現,現在在網路好看的廣傳的,都是一些沒什麼社會意義的花生。像輔仁的文章所言,大家面對大事件,不論是港鐵或是大政治格局,都知道「自求多福」為尚,能量就會自然而然的轉向批鬥年輕人不會換A4紙、不會用傳真機、不會寫正統的電郵。要教千禧世代工作,是上一代人做的事吧?現在千禧世代不會工作,又是「千禧世代」天生賤格麼?不要緊了,可以罵一罵,黑一黑,舒一口污氣,就繼續在這個賺錢好像不太差,餓你不死又不會有發展的「安全區」日復日的過日子。所有新事情出現,不論是新app,新觀點,大家都知,定會有人喜愛有人恨。

只是,面對這個世界,最常見的處理方法是什麼?自求多福。就像大台新聞的那個街訪,要用巴士的人會一直在用,而他們的處理方法,亦都只可以說「坐之前小心一點」。

記者問她們如何小心?「坐之前望一望好了。」

--

--

健吾
健吾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