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原來,有很多朋友都對學校提供的營養午餐,好有意見。
究竟現在的小孩在吃什麼呢?日本的學生,很多時候都說要吃「營養午餐」,也有新聞提及家長對午餐的質素很有意見。有些就拒絕交膳食費以表抗議。
台灣也有對營養午餐的討論,說到台灣有什麼法例,要求供應商提供什麼。
事實上,又如何呢?有台灣的媽媽說,他的孩子對飯菜都很有意見,對吃食很沒有要求。因為,他們都會覺得菜蔬是不好吃的。有香港的孩子對媽媽說,飯菜很難吃,他只肯也只會吃飯,其他的菜,一點也不碰。下午餓了就吃零食,要家長買東西吃之外,長大了就喝珍珠奶茶那些東西。他們對食物沒有什麼概念,對味覺也沒有什麼要求。總之,只知道學校提供的東西不好吃。
這也是一件好事。風災過後,我們的成人終於都有機會知道學校的所謂「營養午餐」在吃什麼,也勾起了一代九十後對「午餐」的慘痛回憶。
我反而覺得,令一代香港人對吃食沒有要求,給他們看外國的旅遊節目都是食買玩,而在香港教煮菜的不是用雞粉就是雞汁,你就會明白也許這個世界有些人,是希望香港人「覺得外國的東西好吃一點」,從而「多去食買玩」或是「喪食喪買喪玩」。
這就是一代香港人人生的生趣。也是一種社會工程,social engineering。說多一點,又會被說是陰謀論。但從社會學想像的角度而言,我想這些也不是太……離罩的推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