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假如2006年側田可以憑一曲〈好人〉直闖紅館,我肯定226年後,一定有人會推出《容祖兒效應》4CD精選集。全世界慶祝莫扎特誕生250周年之時,香港早已偷步贈興,2003年年尾早已推出《莫扎特效應》。電視廣告痛陳幼兒聽莫扎特音樂的好處:「一套由專家編製的莫扎特4CD全集,附送終生保養及使用說明書。」十分好奇,應該是飽肚聽三次,還是拉矢時播兩條track?
看今日側田的走勢,226年後,容祖兒誕生250周年,一套4CD的《容祖兒效應》,一定有市場。幼兒時期無論如何胎教,莫扎特效應,一定不及青春期的容祖兒效應。由〈何苦〉到〈啜泣〉到〈爭氣〉到〈心淡〉到〈出賣〉到〈借過〉到〈呼天不應〉到新碟的〈流淚眼望流淚眼〉,光是歌名已經足夠編寫無線台慶劇所有感情線,首首也是胎教上佳教材。文:健吾
廣告文案也想好了:「日常生活經常收聽容祖兒,對於青少年來說,能在社交及戀愛方面留下嚴重陰影。父母希望子女留心讀書,中學時期不敢談戀愛,最為實用。另於藝術培養方面,收聽容祖兒,可以增加他們卡拉OK技巧,於日後交際應酬交朋結友,有莫大幫助。由專家編製的《容祖兒效應》大碟,一套四隻,附送使用說明書及潔柔紙巾一盒,方便一個人佳節孤單寂寞時收聽……」
體驗所有失戀慘法 無有遺漏
時間回到《京華春夢》年代,廣東流行曲最淒楚的,也不過是「為怕哥你變咗心,情人淚滿襟」。只是怕,還沒有真變心。聽說呂珊開演唱會,決定選唱容祖兒的歌 — — — 一定是前輩肯定容小姐在「失戀學」的學術成就吧。
難得容小姐長年專心鑽研演繹失戀狀態,失掉情人的過程中,幾乎所有角度都探索過 — — — 病因是朋友第三者介入(〈出賣〉,或參考楊千嬅〈向左走向右走〉揚明跟Sunraysia陳霽平卡拉OKMV版)還是自己變心(〈一拍兩散〉);發自己晦氣(〈習慣失戀〉)還是要爭口氣(〈爭氣〉);對情人是乞求(〈痛愛〉/〈心淡〉)還是拒絕「翻啅」(〈借過〉);分手後有思覺失調(〈分身術〉);分手後要逃避現實(〈逃避你〉)還是再見是圓滿面對(〈再見我的初戀〉)是掙扎學習(〈抱抱〉)是別過面去(〈吹沙入眼〉),一應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