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2020年1月1日,應一點節,說說這一個。
有什麼東西,是電台最厲害,做得最好的?
曾經有一位在商台工作,現在支持很多社運人士的前輩說過,商業電台最厲害的,除了做節目以外,是建立社群,更重要的是把建立社群變成「賺錢」的工具。如何保障基本聽眾群?駕駛人士有「馬路的事」,你在的士失物你第一時間會想起誰?朋友都說是商業電台。我唸書的時候,一班40人,有分「聽電台」或「不聽電台」的。而我的「聽電台」經驗,都是因為我的同學對「豁達」這個概念很有興趣。他們會很在乎為什麼「豁達」變成早上節目,他們聽不到。而我們到今時今日,還很記得這個歌手的這一首歌,原因是,我們曾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覺得「第一代」文青雜散地,是從「豁達」而來。
每年暑假,都會有「叱咤萬人幫」。我們同學有買蘭茜夫人劇場的小說。還有很多朋友都會申請一張不知道有什麼用途的 903 id card。那是小時候的記憶,覺得信用卡是一件大人的事。怎麼樣才會令一群中學生入大學的時候,申請一張信用卡,不由分說就去申請id card? 也是小時候總是在聽我思我索我敢我要,覺得做人這四件事最少要中一件,才叫不枉過。那一張膠卡,是「扮大人」的重要過程,我很記得小時候還有一位跟我一樣姓葉的同學,會因為郭靜回他的明信片感到高興,也有人因為在行頭見到wyman 叫他簽名,簽在間尺上,都會帶回來給我們看。
那時候,我們相信,聽電台的族群,有一種向心力,有一種獨特性。情況有點像星期天上教堂的人,他們會聽聖經故事,有共同話題,有共通的語言,有在乎的事情。是我思還是我索好看?做人敢說我敢有guts,還是想要的時候說我要好一點?放大id(本我),在心理學或教養學層面上,當然不是什麼好事,但對中學生的性格形成上,有很大的功能性。或許到今天,我都有沉迷寫故事的部份,皆因小時候有聽過常大致或孔尚雪的故事。寫作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發表過後受歡迎就會得到很有趣的虛榮感。這種矛盾的鐘擺,填滿了我的性格形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