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你們沒有抗拒劣質文化的能力,談什麼香港身份?

健吾
5 min readNov 5, 2019

--

癱仔米線的事件,好像在25~ 30歲之間的小孩有很多的意見。

一開始的時候,他們拒絕相信。第一時間噗出來說「fc了沒?」、「好假啊那張紙」。當癱仔三哥的面書出「不自殺聲明」摻一腳,然後正版癱仔在面書公開了閉路電視的畫面,指原來貼紙的是一個不明來歷,穿一身藍衣藍褲的男子。於是大家就好像很釋懷了。

不是他們做的,不是。那可以照吃了。

很可惜,網路的討論,早就進化到一個地步,不去討論那家店是黃是藍是紅是黑是白。而是這種國內傳來的「米線熱」,在我們90後一代之間,佔著怎麼樣的位置。

有一個九十後的朋友,都有去發夢,就算不外出都會天天好像強逼症一樣收看各大傳媒的直播畫面,覺得自己身處其中。當癱仔出事之時,就好像發現自己的男朋友有外遇一樣:先是否定,及後他解釋就完全入信,覺得安心。因為,這種味精水味線,對他們而言好重要:「其實有無黃店係食四川麻辣嘢?麻辣黎講硬係覺得如果唔係d新移民整,冇地溝油就冇咁好食🤔。」

對這種味精水米線(ok,別說我以偏蓋全沒有fact check 就冤枉人家用味精。我親眼看過他們的店堆著一袋一袋的味精的)情有獨鐘,覺得這種叫「集體回憶」、「窮人恩物」的年輕人,其實我有點不明白他們的。我的學生,尤其是女性,覺得「癱仔米線」是他們的「青春」。去了日本唸書一年的那些女生,回香港第一件事吃的,不外乎是「癱仔米線」、燒賣以及豬腸粉。

有一個讀者,就這樣問:「抗拒大陸化係口號嚟嘅,一關係到自己口腹之慾,口腔期需要,啲人就算攞住個乜學位都要向原始慾望跪低。

譚仔一事見到好多人情願炒車都要誅死譚仔,查一查好多都係2014佔領過嚟嘅人。而反對誅死譚仔嘅,好多都係食譚仔大嘅一代人。

佔領 同 今日嘅抗爭有一樣分別,就係佔領同時有人重視運動嘅「香港主體性」,所以有本土派出現,本土派亦有對廣東話語言之研究,保留,很重視香港主體性。

今日呢?抗爭就無呢部份,一見「日資」就話譚仔係黃店,要擇日幫趁。個個食食埋埋啲劣食,又會口臭,皮黃骨瘦無營養,仲好笑到話譚仔係「香港味道」? 唔怪得有人笑你班友啦,自己文化係乜都未知。

無攪著佢地,只係見到抗爭者中開始出現世代間對「香港」認知上嘅差異。有人真心覺得果啲湯粉,精油打出嚟嘅湯係「香港味道」。

抗爭議題,無論係乜,所有人(建制或抗爭一方)都會思考到自己嘅身份。所有人都會自命「香港人」,建制一方以為自己「香港人守護香港平靜」,而抗爭者以「香港人守護公義」自居。

講返味道,可能某一代人味覺記憶真係呢啲湯粉,又退返出嚟睇,好多鋪都好似轉哂胃口咁,都係麻辣,都係雞煲,其實好多基本嘢無哂。

以前未搵到錢可以食排骨飯,炒麵,呢啲價位比較低但又真係飽,味道唔差嘅嘢(排骨飯醃料配方人人唔同),而家無哂。」

--

--

健吾
健吾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