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以前說的話,留下來,給有緣人看。
2009年,我已經說,年輕人這樣子下去,會跟你不客氣的。
當有人對「不去維園悼念六四」的大學生們不客氣之時,別忘了大學生們都可以對你不客氣。而那個方法,可以令你好後悔的。
~~~~~~~~~~~~~~~~~~~~~
B14 | MP+觀點 | 周末新觀點 | By 健吾 | 2009–08–22
說過很多次了,香港的青少年根本沒有出路。你找幾多個「有力的例子」去說他們如何年輕和出眾,只會突顯他們的特別,和有大量失敗者。
15 至19 歲青少年失業率急升至24.3%,4 個青少年1 人失業,你得到什麼回應?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說, 「隨着外圍及本地經濟反彈,本港第二季勞動市場出現回穩迹象,但僱主在增聘人手時傾向保守,失業率短期仍有上升壓力,而8 月通常是應屆畢業生投入勞動市場的高峰期,整體就業壓力在未來一兩個月會全面反映出來」。
即是,沒有說過什麼。即是,仍有排衰。自求多福4 個字很容易說,說過就好像做了批評者的責任。但是,當「不該」和「poor guy(s)」,你說,你說怎算辦?
有一句說話,是實話,但是很多人都不敢承認的。世界上,是不需要所有人都是大學生的。接受教育,是基本人權,是嘴邊說的大道理。但是,香港除了大學生之外,其實還需要有人做雞蛋三文治、救生員、掃街或是其他的。
表皮那一個自己,會告訴大家職業無分貴賤;但私心更會對自己坦白,有得揀,邊個唔想做老闆?以前掃街那一個,今天都當上了特首。香港夢是他的賣點。但切切實實的數字告訴我,我敢肯定,如果以曾蔭權當時的學歷,他可以做什麼工作?去賣寬頻嗎?或是一天到晚到網上說這個人膠那個人硬膠?
為青少年尋找出路,政府會想:開拓創意產業吧。輸出「垃圾人口」啊!請那些沒有用的港青回國內看看國內有多苦,回來就不會那麼多聲多氣。另一手,就不如放風,叫傳媒多挖幾條青少年不思長進的新聞出來,好等全世界都把「青少年失業」的責任放到「青少年不肯吃苦」這句簡單的話身上吧。
香港已進入一個假死狀態
這些,都不是什麼新鮮事。香港要背靠祖國,我明白的,這是主旋律。但香港的優勢是什麼?是公平公開公正的法治精神,而不是什麼都靠阿爺的手來餵的植物人。對啊,最近又說深圳有800 萬非深圳戶籍的人可以來香港自由行了。你說,阿爺又餵來,你香港人還吵什麼吵?
香港已經進入一個假死的狀態,什麼事情,都不會做到的了。文化藝術產業出了什麼來?香港漫畫家兩次獲得日本的國際漫畫大賞了,曾俊華司長,你不是說你很喜歡看漫畫的嗎?你最近在看什麼漫畫?你認為香港可以做出自己的漫畫或動畫品牌嗎?
對不起,我也不應該問你。我不會覺得愛讀漫畫的人一定會漫畫,不愛讀漫畫的人也不代表他們不會漫畫產業的。或是,不是所有在正規考試中失敗的年輕人,是「迫不得已」才出來工作。香港的教育問題,不只是教什麼,什麼就會被人家看穿千瘡百孔。而是,所有學生都覺得「讀書」是不用工作的「避風港」,念正規的文法中學,是正常的;讀創意書院或是其他東西,就是失敗者選的路。即使自己根本對「讀書」(即是正規課程提出的道路)沒有興趣,因為所有人都叫他們要讀書,所以他們就讀。結果背負12 萬學費的債務出來,只是為了得到一張職場的入場券。而有人,尤其是在暑假完結前,迎新營前後,就會叫他們做大學生,多口的會多加一個「喎」字,即「大學生喎~」(尾音大多是拉長的),去批判現在的年輕人這樣不好那樣不是,為的不過是肯定自己以前活得不錯,現在活得很好。
這樣的社會,年輕人要如何活?別問我,問那些?很多人工的。但有一句說話我想說的:社會不給你,你摸摸自己的鼻子,啊,仍會噴氣啊!你仍活着。即使,你的生命,也許是你父母快感後的副產品,他們也許都想鏟走你。但是,你既然在此時此刻此地活着,那你就有活着的義務,各位同學,請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