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試著了解各種可能

健吾
2 min readJan 25, 2019

--

聽說,我的學生都想離開香港。他們叫自己做 digital nomad。簡言之,就是容總在德國時候的日子:肉身不在香港,但只要有一副電腦,有流通的網路,到處都是辦公室。

Economist 的說法就比較直接簡單:說英語的,就去歐洲一些沒有那麼發展的地方。舒服簡單的生活,工作只要交足功課就可以了,自然就可以「過不同的生活」。

從片中看,大概都是早上工作,之後行行市集,喝喝咖啡吧?這些事情,在任何地方,也許都可以做。分別,又是什麼?不在自己的「出身地」做,就特別有意義嗎?

我的學生就有一點不同了。

我的學生現在去了清邁。

泰國早陣子就搞了一個digital nomad 的visa 計劃,只需要達到一定程度的「賺錢率」(好像是4~50000港元一個月左右吧?),就可以用「數碼遊牧人」的身份留在泰國。學生做的是遊戲產業,之前在台灣留了一年,每三個月就出國一次,一個月要去松山機場一次(續辦一個月任上的電話卡)。他的工作,是自己生意,需要找不同的畫師作畫,也不需要看不同的地方取材,所以留在租金沒有那麼貴的地方,工作才可以繼續下去。

而我,就在曼谷一家有趣的咖啡店,坐了兩個小時,等朋友過來我們一起吃飯。

這兒沒有人等位,沒有大媽在叨叨嘮嘮,沒有賣保險的港男港女。有很高的樓底,有算好喝的咖啡,看出去不是什麼好看的風景,但至少有空間。

人心胸目光狹隘,往往只因生活的空間太小。人不跳出去,不知道有什麼可能性。

至於這地方在那兒?留意 www.patreon.com/eatgoodsite 最新update好了。

--

--

健吾
健吾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