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吾
7 min readOct 31, 2017

誰人在聽,誰人在唱?

某星期五晚上,完成《光明頂》,到朋友家小酌。在一條走往居屋的路上,有一個像大學生模樣的女孩,打開了香港獨立樂隊Killer Soap的海報。她們應剛看完 Killer Soap早前於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的「月球背面的日光」演唱會。女生打開海報,跟她的朋友說:「佢好得意囉,用個印,我就問佢,你唔使簽(名),係用個印架?佢就話係呀。咁我就話:『你就好啦,其他人要簽……』哈哈哈。」女生的朋友對她說:「我都好想去呀。」

如無意外,今天晚上,將是另一隊香港近期冒起得最快,由indie走到pop,由旺角街頭走到紅館的的歌唱組合 C Allstar要開演唱會了。好幾年前,他們的老闆阿拔說,他做這隊「樂團」的目標,是要走到紅館,我掩蓋不了我很即時的反應,說:「不太可能吧。」阿拔看著我的眼睛,說:「睇你點做既jei。」最後,今天,他們,成功了。

可是,演唱會及娛樂工業界別的朋友都明白,現在做演唱會已沒有以前那麼容易。他們看過以前張國榮梅艷芳譚詠麟那輝煌的年代,動輒開二三十場紅館演唱會,唱片賣過百萬張的年代,看著現在出再多的力量,天王天后都「只是」十場八場,新進歌手,雖然很多人都說「他們的歌很好聽」,但一場紅館演唱會,開三面台,只有七千座位,都填不滿。

粉絲和偶像的轉變

在歐美、日韓,學者對粉絲文化的研究,都認真,和重視。因為,流行偶像除了是經濟產業,同時也塑造地區的意識形態。拿AKB48的商業模式再例子,於日本,幾乎所有大學生於入學的時候,都會在聊天(套一句俚語,即「吹水」)的時候,被問及,究竟你是「什麼推」(だれ推し),即是在AKB眾多成員之中,你喜歡誰。這個問題,在新認識的朋友中,最常用:這問題問男生,可以了解一個人對「女性」的喜好。這問題問女生,就會了解女生對「女性朋友」的性格要求是什麼。最重要的,是粉絲和偶像之間的關係,由崇拜,變成「支持」、「推動」。AKB每年搞的投票、選舉等等的活動,都是粉絲用錢買唱片、劇場門票、演唱會門票等等,用真金白銀去「支持偶像」,令那些看上去不甚了了的女孩「完夢」的方法。這種「以金錢支持偶像」的想法,不只在AKB,在男偶像界別,即日本最大的男性偶像經紀人公司 Johnny’s 事務所旗下偶像的粉絲之間,也是明確的想法。在我研究Johnny’s 粉絲的消費形態資料中,Johnny’s 粉絲都會在網路上,寫一些長文,去教一些「飯」(網路術語,即日語ファン,粉絲的意思)如何去做一個「飯」。而粉絲們都說,他們最害怕的,就是小白飯,即很白目、不識大體的粉絲。而當中,那些教新手上路的博客,有教導新粉需要「買」偶像的東西,如五雜(即五本流行的月刊雜誌),或是所有偶像做封面的其他雜誌,都需要買回家。因為,這樣才可以令製作單位及編輯單位知道,以後用他們的偶像,是有「市場效果」的。

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支持」和「推」。和《廣播道fans殺人事件》那種光喊喊唱唱「我地支持你」,有點分別。

社會文化研究學者濱野智史於2012年推出了一本叫《前田敦子已超越基督教》的小書,談論AKB的偶像文化和宗教的類近性。濱野說,前田敦子的畢業演辭中,有一句「我知道,這兒有很多人是不喜歡我的。就算討厭我,但也請大家不要討厭AKB。」這種演說,有著「利他性」,以團體和組織為先的「利他性」,和宗教團體有類似的地方。其實,流行偶像和宗教偶像有類近的地方,也不是很新鮮的說法。網路上,Johnny’s的粉絲也會叫自己沉迷的「本命」偶像叫「教主」。2004年,歌手倫永亮和林憶蓮與香港交響樂團合作開演唱會的時候,也指林憶蓮的樂迷,叫「拜蓮教」的教徒。林憶蓮的歌迷,是香港有名堅貞的歌迷。

而在香港,可以得到同樣效果的歌手組合,在我看來,就只有何韻詩和C Allstar。C Allstar形象一向是underdog,下把;沒有大公司沒有好形象沒有百萬金元吹捧支持。他們常說,有的就只是一腔熱血。我還記得,幾年前,他們還沒有《天梯》,也沒有那麼多人認知。在街頭,四個大男孩和一個彈琴彈得入化出神的琴手,與旺角街頭的人流互動,觀眾喊一個歌名,他們四個就唱。慢慢,大家開始認識他們了,他們的粉絲也為他們做很多事。我記得,有一次有一個他們的歌迷,好像是因為他們成立一周年或是什麼的,想我為他們錄幾句說話,拍一點東西,在他們的粉絲聚會中播放。在那段不夠四十五秒的短片中,我說:「呢個世界,冇無緣無故的愛,請珍惜,現在每一個愛你地(C Allstar)的人。」他們的演出沒有很專業的攝影人員幫他們做記錄,他們的粉就幫他們拍出專業級數的演出照片。今年,某電台的頒獎禮需要網路投票,他們的粉絲為他們拍短片,於YouTube播放,自發為他們拉票。

何韻詩的厲害,就是她的粉絲自命「菰徒」(何氏的別名,叫阿goo)。她出什麼產品,不論是T恤、帆布袋,還是在舞台劇賈寶玉中那一顆命名為「通靈寶玉」的玩意兒,都會被她的粉即時秒殺,乖乖的帶回家。這種生意模式,其實是極度聰明的。歌手只要有一群非常忠貞的粉絲,就說有五千人好了。做五千人的生意,一定比做一百萬人生意容易。

粉絲迷一個人有什麼原因,有很多流行文化學者都已經說得很清楚:粉絲選擇偶像,英國社會學家David Guantlett就說是因為楷模效應,青春期的少年少女,需要一些role model(楷模),去建立努力的目標。同時,也有人認為,選擇偶像,是建立「自我身份」(self-identity)的方法。但現在,粉絲建立自我身份的方法,已由「追」偶像,變成「推」偶像。這種網路2.0式的「迷」身份。而娛樂工業面對最大的問題,是歌手「粉層」,由大眾推向小眾。現在,即使你不同意,或是不願意同意,我們已不可能再有下一個張國榮、梅艷芳,但我們有的,是一個更細碎化(fragmentize)的偶像風景:在中學生和大學生之間,他們會聽My Little Airport或新青年理髮廳,大學眾屬會的活動會請 Killer Soap、Dear Jane、Supper Moment。當然,粉絲都會追捧世界各國的「偶像」,就像有一次,我在男拔萃書院準備演講的時候,有一個男生很用力的向他的朋友解釋 Beyonce 在那個服裝品牌的那支廣告有什麼特色,娛樂圈的從業員,你得要明白一件事:這個世界的小孩,已不需要再「迷」本土的偶像了,他們的世界很廣很闊,除了 AKB SKE SMAP KAT-TUN 嵐,又有 EXO 2am 2pm Super Junior G-dragon,還有一大票你花光一輩子都不會記得的名字 One Direction Austin Mahone Adam Lambert。真的,誰要看《愛‧回家》?小孩們有僅餘的空間,都已像我們中國的高層王歧山先生一樣,在網路看《House of Cards》,或是追看那套「自然體」愛情劇《The Girl》了。

大家得要明白,香港的樂壇,已經分崩離析了。我們有太多東西可以迷,可以看,香港歌手的對手,已是世界各地的所有人。以我們娛樂圈的管理層的視野,他們可以做出什麼來,跟都敏俊千頌伊半澤直樹分庭抗禮的劇集,做出比G-dragon更霸氣的男性偶像嗎?我們的政府,連一個新電視台也容不下,跟他們談意識形態和軟實力,也是徒然。

當然,香港人最引以為傲的某種「金雞」精神,就是世界變不要緊,變的就是我們。就像最後在Supper Moment的《世界變了樣》作背景音樂,阿金教訓哥頓哥,說「我地都係咁搵錢架咋」。以後,我們得接受,香港再做不出什麼大茶飯了,只剩下有心而熱血的手作仔。C Allstar今天一場演唱會,就證明了,肯真金白銀去「支持」他們的人,也只有七千多個。

在香港這個七百萬人的城市,只有七千多個。也沒什麼不妥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世界變了樣,人總需要勇敢生存。做七千人的生意,可以保存的、堅持的、宣揚的東西,一定會更多。只是,蝙幅俠的小丑說:「If you’re good at something, never do it for free! 」正如要我寫東西,我會收錢。沒「錢途」的工業,誰要做?

(原文刊於 2014 年的世紀版,因沒有網路版,特此流轉)

健吾
健吾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