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吃子的文化

健吾
3 min readJul 11, 2018

--

他們讀什麼科,其實有什麼社會性意義呢?

有一點的。

只是,我不知道考得好,就要回應記者提問。我更加不知道,為什麼考得好的人,需要知道「旺角案刑期長嗎?」、「特首做得好嗎?」、「國歌法應該立嗎?」這些問題。

我以為我在看特首答問大會。

記者大哥們為的是什麼呢?是「狀元都撐佔旺」?還是期望一堆網民去罵他們「支持祖國平穩發展」是「瀨共」從而可以刷面書專頁的存在感和互動率?

直至現在,我都很不明白。如果我考得好,我可以不回應「提問」嗎?回應了,對我有什麼好處?學校會給我錢嗎?不會的吧,我有什麼好處?

其實,我有時會想,是不是真的有人會覺得「考得唔好唔緊要」,是一句安慰語。我考得好,所以我沒有辦法說什麼。對考得不好的同學,我也不能說「你考得不好不好意思」。更甚者,我有學生因為考得不好,進不了醫科而感覺遺憾終生,幸好他是一個鍥而不捨的人,讀完一個學士學位,再去讀醫,現在是一個又型有叻的醫生,他很滿足。做醫生做律師,有很錯嗎?

我不知道。

因為我出生於窮家庭。我知道以為我那時候的視野,一份「安穩」而「收入不錯」的工作,專業人士是很好的。而至少,現在我看到我的律師醫生朋友,會兩個月去一次旅行,周日的時候帶我去Zuma 或 MO見識。對一個在屋村出生的小孩而言,做了律師,離開屋村,找一份在中環的工作,就是成就。是很老土,但以我那時候父母的視野而言,我覺得已很足夠。做專業人士,有真的很錯嗎?

不知道。也許,大家都忘記了一個很重要的要點。考試考得好的人,都是「循規蹈矩」的人,他們很會玩考試這個遊戲,他們都樂意去玩,玩得好,才會出頭。要跟一個以「循規蹈矩」而得到「成就」的年輕人,去跳出框框,他可能沒有這麼的想法,可能沒有這樣的需要。那麼,為什麼他們不做專業人士?

香港從來都是獎勵循規蹈矩,懲罰跳出框框的人的地方。這十年我在香港工作,我很清楚。記者們要他們回答「大方得體」的話,選科的時候要選「穩賺不蝕」的學科,這些是社會的共業,怨不了任何人的。

--

--

健吾
健吾

No responses yet